目前分類:一念一心淨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水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80965115.jpg 

 


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悲咒,是觀世音萻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含著正等正覺的真實工夫,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偽。本咒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廣大圓滿無碍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
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
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
唵,薩皤囉罰曳,數怛那怛寫,
南無悉吉粟埵伊蒙阿唎耶,
婆盧吉帝室佛囉愣馱婆,
南無那囉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
薩婆阿他豆輸朋,
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
摩罰特豆,怛姪他,唵阿婆盧醯,
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
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
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
陀羅陀羅,地唎尼,室佛囉耶,
遮囉遮囉,摩摩罰摩囉,穆帝隸,
伊醯伊醯,室那室那,
阿囉參,佛囉舍利,罰沙罰參,
佛囉舍耶,呼嚧呼嚧摩囉,呼嚧呼嚧醯唎,
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盧蘇盧,
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
彌帝唎夜,那囉謹墀,地唎瑟尼那,
波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
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
室皤囉耶,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
摩羅那羅,娑婆訶,悉囉僧阿穆佉耶,
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
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
波陀摩羯悉哆夜,娑婆訶,
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
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
婆盧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
唵,悉殿都.漫哆囉跋陀耶,娑婆訶


1480965116.jpg 


 


 


 


 

 

水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從前有間廟宇,被蓋在一座大湖中央,
大湖一望無際,廟中供奉著傳說中菩薩戴過的佛珠鍊子,廟裡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補給用,外人無路接近,把佛珠鍊子放在湖中廟,更顯現佛珠鍊子的珍貴與安全。


廟裡,住著一位老師父,帶著另外幾位年紀較輕的和尚修行,和尚們都期望能在這個山清水秀的靈境中,加上菩薩鍊子的庇佑下,早日修道完成。這幾位和尚潛心修練,直到有一天老師父召集他們說:「菩薩鍊子不見了!」


和尚們都不敢置信,因為廟中唯一的門二十四小時都會由這幾位和尚輪流看守,


外人根本進不來,佛珠鍊子不可能不見,和尚們議論紛紛,因為他們都從和尚變成嫌犯。


老師父安慰這群和尚,說他並不在意這件事情,只要拿的人能夠承認犯錯,然後好好珍惜這串佛珠鍊子,老師父願意將鍊子送給喜歡的人。所以老師父給他們七天靜思。


第一天沒有人承認,第二天也沒有,但是原來互敬共處的和尚們,因為多了猜疑,


彼此間已不再交談,令人窒息的氣氛一直持續到第七天,還是沒有人站出來。


老師父見沒有人承認便說:「很高興各位都認為自己是清白的,表示你們的定力已夠,佛珠鍊子不曾誘惑得了你,明天早上你們就可以離開這裡了,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


隔天早上,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和尚們一大早就背著行囊,準備搭舟離開,只剩一個雙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薩面前唸經,眾和尚心中鬆了一口氣,因為終於有人承認拿了鍊子,讓冤情大白。老師父一一向無辜的和尚道別後,轉身詢問瞎和尚:「你為什麼不離開?鍊子是你拿的嗎?」


瞎和尚回答:「 佛珠掉了,佛心還在,我為修養佛心而來!」


「既然沒拿,為何留下來承擔所有的懷疑,讓別人誤會是你拿的?」師父問到。


瞎和尚回答:「過去七天中,懷疑很傷人心,自己的心,還有別人的心,需要有人先承擔才能化解懷疑。」


老師父從袈裟中拿出傳說中的佛珠鍊子,戴在瞎和尚的頸子上:「鍊子還在,只有你學會了承擔!」
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示:
學會承擔讓生命變得更深邃,在我們的生命中只要行得端做得正,沒有什麼誤會不能解,其實不用急於表白,用行動去證明,方是最明智的選擇!




水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9 Mon 2013 00:15
  • 禮贊



智者的脚印
穿越恆河沙
為後人留下永恆的足跡
歲月的橫笛
吹奏 不老的樂曲
牧人的心
低鳴大地動人的和弦
韶光的節奏
催促生命永不停歇的轉輪
不生不滅的心
見證古今不朽的傳奇
生命就是一種奇蹟
生命是永不凋零的智慧花朵
禮讚 生命之歌
     



水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我問佛 :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


佛曰: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


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經意的夜晚 ?


佛曰: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


佛曰: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我問佛: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


我問佛: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


我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我問佛: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


我問佛: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


我問佛:你多大 ?


佛曰:我就算一歲,我也是佛,你就算100歲如果固守自己的心靈那也是人 。


我問佛:世事本無常是什麼意思?


佛曰:無常便是有常,無知所以無畏。


我問佛: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曰: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佛曰: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


佛曰: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


佛曰: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門,早已超脫涅(磐) 。
我再拜無言,飄落,墜入地獄無間 。


佛曰:緣為冰。
我將冰擁在懷中,冰化了,我才發現緣沒了 。


佛曰: 一切皆為虛幻 。我信緣,不信佛道。 緣信佛,不信我。


佛曰:緣來天註定,緣去人自奪。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刹那便是永恆


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


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


六道眾生要經歷因果輪回,從中體驗痛苦


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鳳凰.涅槃.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佛曰:將生命結束在愛人面前,瞬間的痛苦,永恆的幸福,無法抵擋的誘惑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佛曰: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曰: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佛曰:“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如此的放不下,實在有違做人之道。


佛曰:少欲,則少煩.


佛曰:出口即錯。


人曰:說錯即對。


佛曰: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


人曰:人在蓮臺上,不動即佛。


佛曰:心在俗世中,不動不傷。


人曰:心在俗世外,不動即亡。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換今生匆匆一瞥 。


對於一切所遇境緣(如遇到的人、事、物),要明白本身都是虛幻的,是一個所見的幻象而已,所以不用執 於去放下它,也不要把它住在心裏,這樣才可以保持我們的一如真心。也就是說不加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才是我們的真正的心念。再通俗點講,也 就是佛教導我們碰到一切事不要太執著,有時候靜下心來反而能得到正確的答桉.法觀點:“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命由已造,福自已求”,正是佛教破除迷信的有力的證據。“命”雖有天定,但“運”完全在自己手中掌握。正是“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 未至,福已遠離。”可參閱袁了凡先生寫的《了凡四訓》。充分的論述和分析了為何命由已造?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我也解釋不好。


但只覺得此段話與《金剛經》裏的內容非常吻合。不妨看看,也許就會心領神會了。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語言、文字又何嘗不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伽葉:如何能為離於愛者?


佛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為離於愛者。


伽葉:釋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如何無我無相,無欲無求?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伽葉:釋尊,世人業力無為,何易?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伽葉:世人心裏如何能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伽葉:有業必有相,相亂人心,如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不可說】:紅塵十丈,卻困眾生芸芸,仁心雖小,也容我佛慈悲。


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則冰融,冰融則火滅。故此,佛曰不可說。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一刹便是永恆。


佛曰:縱有弱水三千,只取其一瓢飲.


佛曰:凡事太盡,則緣分勢必早盡。


佛曰:一切皆有因果。


佛曰:欲海無邊。


佛總是佛,佛重視禪,佛曰乃禪曰,佛道乃禪道,悟佛乃悟禪。


我說:我情願做紅塵路上一顆憂鬱的石子。


水湄,綠堤,楓橋。


一瀲柔波,撩了風動,軟了塵心。


你說,前世我們約定,


在紫藤花鋪香的月晚,我們相見。


紫藤花……地老天荒!


長相守,意悠然,纖指冰弦,琴瑟永合。


願十年渡,百年枕,千年緣。


佛曰: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你們只有思之苦,無姻之緣,


未看破紅塵方為上岸。


我說:我仍願做紅塵路上一顆憂鬱的石子.


莫愁湖,風寒輕攏煙霧...


長亭路,目斷不知歸途...


碎香,凝寒露,心仍執著。


於是


佛曰:蒼生難渡!


 


 


 


水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以禪心觀之,便可看見大千世界;
若以禪心品之,便可嚐出人生滋味。
生命的因緣法、生活的萬千相貌,盡在片刻茶香水色之間,
禪在何處?在每一口冷熱、甘苦的用心體會!



喝茶的人相信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隨著滾燙沸騰的煮水注入壺內,一股茶香瞬間盈滿周圍,輕啜一口熱茶湯,溫暖幸福的滋味立即湧上心頭!如此簡單的感動,存在於生活中許多不經意的片刻──工作閒暇的獨處、家人晚餐後的相聚時光、好友間的談天午後、賓客交流的真誠互動……透過平凡的一杯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動人情調。

「喝茶」對東方人而言,之所以具有特別意義,是因為它可以是個人的、心靈的、具有私密情感的,也可以是大眾的、分享的、具人情趣味的事情,自然地與生活裡各種層次相連結,成為我們構築生命態度的素材之一。

有人說,東方人的性格就跟茶一樣,代表著清淨、理智與謙和,在世界上很難找到其他飲品能這麼透徹地映照出東方人的性個與情操。飲茶需心平氣靜,以求和外在環境相融相契、達到清凈、無我的美好感受,而這樣的精神境界正是佛教中「禪」的要義,一種淬鍊的、昇華的生命情懷。


宋代的圜悟克勤禪師(西元1063~1135 年)曾寫了一幅「茶禪一味」墨跡,體現出茶與禪的微妙關係,而「禪」的確也成為東方人理解茶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就像今日日本茶道所講究的「和、敬、清、寂」,其實便是由禪的精神所發展出來的品茶方式,這種將信仰、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生命態度,可說是東方美學中最殊勝的特質。因此,日本美學巨擘岡倉天心(1863~1913年)在他著名的《茶之書》中才會有如此心得:「茶的原理並不僅止於一般所言的審美主義而已,它與宗教、倫理合而為一,體現了我們對於天人合一的見解。」

相同的一杯茶,不同的人來喝有不同的感受,有人浮躁牛飲、有人感恩細品;有人覺得苦澀、有人則覺得甘甜。而就是透過喝茶這麼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事,我們得以觀照自心,覺察自己的生命步調、待人處世的態度和對世界的看法,進而省心豁達,喝出禪境。

 


是生活,也是藝術

然而所謂的茶禪精神,絕不是外相上的絕世獨立、脫離凡俗,相反地,它是與生活密切貼近的,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喝茶,從生活出發,不但為我們帶來許多生活樂趣,人們對茶的喜愛、欣賞更讓它成為一門藝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看人、看世界的哲學,以及對美的感受。

中國茶聖陸羽(733~804 年),在《茶經》中,提出了喝茶之人必須具備「精行儉德」的性格,而唐代飲茶名士劉貞亮也曾提出《飲茶十德》的概念。茶,被中國人賦予「品格高尚」的象徵,自古成為文人雅士生活中展現自己、對他人表示認同的媒介物。宋代文豪蘇軾(1037~1101年)嗜茶成痴,一生中作過與茶有關的詩便超過八十首,其詩句「佳茗似佳人」不斷被後世茶人津津樂道,而以茶喻人、以茶喻世的傳統,也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特殊情趣。

進一步我們還把喝茶從生活哲學提昇至藝術的領域,喝茶又常被稱做「品茗」,在飲茶過程中從視覺、嗅覺和味覺都能帶給我們無數的享受和喜悅,這樣豐富的感受是其他飲品所無法取代的。長期研究飲茶藝術的徐國璽表示,喝一杯茶從品茶香、品滋味、觀茶色都隱藏著大學問;比方品香藝術中便有「湯面香、中香、冷香、茶乾香、溫潤香」等不同層次;品茗口腔藝術中有「香活甘稠潤津鮮美醇和韻勁」等多種滋味;而觀色藝術中又有「白色杯茶色紅、黃色杯茶色紫、褐色杯茶色黑、青綠杯茶色綠」等茶色美學,整個大千世界都隱藏在一杯小小的茶之中。

除了感官的覺知,飲茶藝術中也特別注重行茶儀態、節奏、空間布置和飲茶氛圍的契合性,不只要由茶觀心、由茶省身,也要由身心觀境,感受人境調和的靜謐與平和。雖只是飲一杯茶,人之情、藝之美、禪之心皆顯現其中。


飲茶飲出一顆禪心

就是喝茶這麼一件尋常的事,透過不同的心境、環境,令飲茶的人感受萬千,時光的流轉、生命的緣起緣滅,似乎在用心感受的瞬間,也變得透徹明白。

如同昔日,唐代的趙州禪師(778~897年)曾觀看著春天掉入河中的桃花花瓣,感受到因緣的無常變化,作了一首偈頌來表述自己當下的飲茶感受:「春風吹落碧桃花,一片流經十萬家。誰在畫樓沽酒處,相約來喫趙州茶。」

在若干年之後,同樣的景象也深深地觸動了宋代的松源崇嶽禪師(1132~1202年),而作了如此相似的詩句:「春風吹落碧桃花,一片流經十萬家。何似飛來峰下寺,相約來喫趙州茶。」當然,落在峰下寺的桃花瓣已非昔日的桃花瓣,禪師也非昔日的禪師,但飲茶的心情卻未曾改變!

一杯普通的茶,若以禪心觀之便可看見大千世界;一杯普通的茶,若以禪心品之便可嚐出生命滋味。而禪是什麼?禪又在哪裡?為什麼喝茶能成為禪?這個迷人的問題,總是在許多愛茶習禪的人心中回蕩,自古以來令無數人心嚮往之。


 



水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4788452

知恩、感恩就要身體力行,要發揮良能;
為生活而工作是功能,能為他人服務才是良能,
大家要成為能幫助別人的「人上人」。
人生無常,真正的愛惜生命,就要身體力行。

根據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
他在過去就已經成佛了,他倒駕慈航來人間,
是為了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
觀世音菩薩在我們凡夫心目中,是最完美的人格;
他充滿了 愛,他偉大的心胸包容了普天下的眾生,
他聞聲救苦,慈眼視眾生。
我們都很崇仰觀世音菩薩,
在這一天,每一個人都要有警惕自己的心,
提醒自己在今天要付出對觀世音菩薩崇仰的行動。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從事職業、事業,
其實每一種事業或職業,在周圍都有觀世音菩薩的存在
只要有人能做我們的榜樣,有人能開導我們走上正道,
我們就要把他當成觀世音菩薩一樣的尊敬。
他人的人格比我們超越,
我們就必須虛心向他看齊學習,
所以有句話說:「人人觀世音,個個彌勒佛」,
意義也就在這裏。
只要你用阿彌陀佛的心來看對方,
那麼當下他就是阿彌陀佛;
只要你用觀世音菩薩的心,
把他當成觀世音菩薩來看,那他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不只是對方是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
老實說,時時刻刻我們就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另外有一個名稱叫做「觀自在」,
觀世音對眾生而言,
耳朵聽到那個地方有求救的聲音,就趕快去幫助他;
只要是看到、聽到,
他就會不忍心的立即去做救人的工作,這些都是付出。
而觀自在呢?是對自己。
自己的心理需要修持的很自在,不管遇到任何環境都能歡喜接受。
當別人讚美我時,我必須警惕自己要縮小、再縮小,
千萬不能膨脹。所以說,遇到別人稱讚我的時後,
如果能縮小到若有若無時,
不管放在任何地方一定都很穩當,
如此你就一定得大自在。
當你不斷地付出時,最好是不要有求得別人感恩、讚美的心理。
反而我們要自我警惕:我做的夠不夠?
能不能獲得眾人的共鳴?
當別人讚歎我時,我並不覺得歡喜,
別人嫌我時,我也不生氣,寒冷時我很自在,
炎熱時我也能適應,這就是自在啊!



 


水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人常常處於逆境,但是在逆境中還能對佛菩薩產生信心很重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才會消業。
「學習寬恕別人的過犯,不要把它當寶一樣的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時間久了,任誰也受不了」。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真正的看破、放下,是說不管別人如何對待你,都要保持慈悲,不管他們做什麼,都要當它是一場夢,是在演戲,心水永無波,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修行的關鍵就是在夢中仍保持積極的願力,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的重點,要能包容別人的缺點,才能領導眾生,了解自己的缺點,才是真正的修道。


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用無著心來處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什麼是慈悲?就是只做善事。讓自己做盡一切善事就是(自度);感召眾生作盡一切善事就是(度人)。度:(佛教術語)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謂度。


《法華經.普門品》說,烈火猙獰時,口唸觀世音菩薩,烈火將轉變為蓮花池。觀世音菩薩代表著愛與慈悲的能量。


會令你想交往一輩子的朋友到底有幾個?所謂一輩子的朋友並不代表一定天天見面,而是以某種行式一輩子相互扶持,試著以對待一輩子朋友的態度來對待初識的人。


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世間的事,不是每一件都用道理可以講得通的,有時必須要用忍辱去解決,而忍辱必須先除人我相。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要學著接觸你心中的正面種子和苦難種子。


如果你準備結婚的話,告訴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學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


沉默是譭謗最好的答覆。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要有希望,但不可強求,各有因緣,不必強求。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我們應當用喜悅的心情,去面對生命中無常的變化,抱持樂觀的心情去面對,隨時可能遭遇的挫折,要從順逆中覺醒過來,無常是生命的真相,放下是最好的依靠。


把自己的煩惱告訴你信任的人,或佛菩薩,我們稱為「倒垃圾」。
一切事相,都有兩面觀,不要只看一面,這樣才更能看出真實面,亦是破除煩惱的方法。


有智慧的人是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到避免受苦。


自我保護太強的人,就會產生不必要恐懼。


學佛是要我們認識「苦」,了解「苦」,也因為你知道「苦」,明白了「苦」,你才能擺脫了「苦」,而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要我們真正的了解,快樂的真諦所在,進而在修行路上「知苦」,才能「解苦」,而進一步地「知樂」,才能「常樂」。


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場,人生就是不斷地付出。


 


文章轉自[夜空星兒]


水姑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